时间:2023-08-23 14:53:17来源:互联网
BBC纪录片《文明2》的副标题是“自视如何”。
意思就是上溯几千年,在各种文明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或许还能激活自己。
在寻找、发现、认识,以及激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找到答案——在亘古变迁中为什么这种文明消失了,那种文明传承下来了。
终于也有可能知道,人类创造雕塑、绘画、故事、传说、史诗里人物的冲动,其实是源于自我认知的渴望。
1.
1862年,一位墨西哥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玛雅潘丛林里,首次发现了一个石人头像,起名为奥尔梅克人。
头像高2米,重约19吨,眼睛的直径超过30厘米,用了整块玄武岩,在大约3000年前雕刻而成。
这人的身份应该是皇室或领袖,因为要有能力才调得动庞大的人群,去完成这样一件庞大的作品。
接下来被陆续发现的还有不少花岗岩、玉石、黑曜石等珍贵材料制成的小石像。其中一个是公元前1200年的“奥尔梅克摔跤手”。
这些人像的面部特征与非洲人相似,跟古墨西哥人完全不同。如果按照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表推断,奥尔梅克人的祖先在1.4万年前就徒步到了墨西哥,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了1.1万年。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埃斯特说,奥尔梅克人像引起重视的原因是,在已经发现的南美印加人遗迹里,还没有发现过类似人像。
奥尔梅克文明为什么痴迷于人像的完美,现代人已经无从知晓,因为这个神秘的古老文明已经失落了3000年,现在也只能慢慢从这些出土的人物雕像去探究和挖掘。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受了埃及底比斯门农素描的启发,在1818年创作了14行诗《奥西曼提斯》。
“我是奥西曼提斯,我是万王之王。看看我的杰作,强大而绝望无所并立。从这宏伟腐朽的巨像四下望去,只有荒芜,孤寂,和一望无际的沙漠。”
门农雕像在公元前1350年建成,比古罗马帝国的存在早了1300年。当古罗马皇帝哈德良在1700年前来到埃及时,他惊呆了,随即赋予门农雕像万王之王的内涵。
开罗M国大学学者萨尔米娜.伊克兰说:门龙巨像在古罗马时代大受欢迎,因为人们把埃及与神话故事联系起来,认为门龙王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的英雄。
其实,门龙巨像以及那些散落在沙漠中的高大威武人像,是古埃及法老王阿曼霍特普三世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
门农巨像究竟是法老王,还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众说纷纭,没有掰扯清楚。但都不影响人们依据自身的希望或者需要去给予不同的解读。
3.
到了公元前550年,古希腊出现了一座大理石墓碑雕像,比埃及门农巨像晚了800年。
这是一位叫弗拉西克莱亚的未婚少女墓雕,虽然大致符合早期古希腊的标准样式,也站着。但她有了进步,衣饰图案清晰,色彩鲜艳,动作和姿势丰富起来。
剑桥大学学者玛丽.彼尔德说:她看上去很清纯,一只手拈着一朵花,一只手抓起衣角。眼睛直视前方,逼迫我们与她对视。
弗拉西克莱亚雕像时代,古希腊的审美风格在悄悄变化,不再只偏重于为高高的王权服务,开始走下神坛。
4.
到公元60-150年间,古希腊的审美风格继续变化。
在埃及发现的一个叫阿泰米多乌斯的木乃伊,年代在约2000年前,属于希腊与古罗马统治时期。棺木装饰奢华,绘制其上的肖像保存完好,表情充满了活力,真实到令人不安。
当时的风俗是把木乃伊棺木存放在家中,或庭院。让ta跟家人待在一起。因为他们把逝世的人视为神,希望得到ta的护佑。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说,“中世纪艺术将死亡拟人化为死神。”(《来来简史》P20)
所以,小孩们并不害怕,穿梭期间,或踢球,或玩闹,毫不在意。
棺椁上绘制各种图画的内容,反应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故事,木乃伊的制作作坊,和死后世界等等。
这种杂糅的创作在今天看来都有相当高的水准,非常了不起。
5.
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1974年中国西安出土的7千多具兵马俑。它们身材高大,有1.8米。遗址覆盖范围5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雕像群。
伦敦大学学者李秀珍说:这些兵马群俑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为每一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精致的细节处理。
但仔细观察,又像是一条大型工业流水线出来的。分工专门制作躯体、足部、头部,然后组装起来。最后的工序是雕刻。这样看起来才会不同。
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学者许杰认为,秦始皇在公元前200多年统一了中国,也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但他是个自大狂,想象去世后,也要有庞大的士兵护卫。所以,才打造了这群罕见的人俑。
在挖掘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兵马俑成了残片碎块。原因是叛军认为兵马俑代表了秦始皇的皇权思想,所以尽其可能地去捣毁和焚烧这些权力化身。
兵马俑雕像艺术满足了秦始皇的生前愿望,也为后人留下了评判的发言权。
6.
在尼罗河上的开罗以南600多公里的地方矗立着最壮观的神庙群,埃及底比斯神庙群。
在约公元前1279年-1213年间,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巨像到处都是,象征着法老权力无处不在。
卢克索神庙外的那两座是在公元前1200年制作的。神庙墙壁上也雕刻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在战争中的胜利姿态。
或许是因为在位时间长,所以占据了神庙里雕像的主要位置。不过,据说拉美西斯二世篡改了先辈的名字,换上了自己的。
剑桥大学学者玛丽.彼尔德说: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巨大无比,是真人的4-5倍。望上去,会占据人的视野和心灵,感到压抑。他通过超凡坐像,增强百姓对权威的恐惧,暗示人们必须要效忠他。
尽管他在世时强大到无以复加,而现今呢?神庙庭院里散落着一地的碎石残片。
7.
1998年,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创作了高20米,臂展长54米的巨型雕像,北方天使。
之前,葛姆雷一直有个愿望,要创作一个与3500年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媲美,但却是代表人民的雕塑。
似乎葛姆雷既是雕塑家,也是思想家,他试图要人们收回目光,认识自己,而不只是俯身跪拜权势。
他说,雕像艺术只有两个主题,一是人的形体,二是空间世界。
而这两者虽然是平行的,却可以相互感知,相互补充。人的形体是认知世界的最佳载体,而这个认知过程,是通过大脑的思考完成的。
因为是这个空间世界给予人的形体感受,所以,就可以通过提取生命中某些隐藏的或是隐晦的东西,来仿制和反映生命。
葛姆雷触及到了本质,所以,才可以布局和完成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寓意深远的作品。
8.
陶醉于人的形体之美的源头在古希腊艺术,继而深植于西方文明之中。
古希腊艺术意味着雕像、绘画和人体模型,几乎从不在意风景。至今在公共广场,修道院的树荫下,静态生命与路人共存的局面比比皆是。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人就有了关注人的形体与社会关系的萌芽。
那些出土的红黑相间的雅典陶瓷人像,不仅是颜色鲜艳的装饰图案,还体现了那时的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意义非凡的民主制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安德鲁.斯图尔特说,这是一种视觉化的思考。
陶器上的图案反映了城邦社会背景下的世俗生活和百姓的内心状态。诸如维持城邦秩序,市民关心的事情,回答一些规范化问题等等。
但究竟用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形式,要由公民参与讨论决定。
当然这些早期的制陶者并不会考虑通过画画来强化社会规范,但很可能就是在社会规范下的一种下意识结果。
9.
到了公元前5世纪初,古希腊艺术出现了革命性地突破。
从公元前480年的“克雷提奥斯男孩”雕塑来看,与弗拉西克莱亚雕像僵硬的姿态和凝视的眼神完全不同。不再只是形似,不再背负附加。
虽然“他”放弃了传统的微笑,但表情未必空洞。
在欣赏他的同时,似乎能够知晓他的内心,可以与他互动——雕塑家已经赋予了他灵魂。
10.
美术评论家、历史学家乔纳森.琼斯说:古希腊艺术的革命和进步不是凭空出现的。
原因是常年征战,又胜多败少,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认为其它民族都是野蛮人。只有希腊人代表了正义。
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他们就有意识地去锻炼,希望锻炼出跟神一样的完美身躯。自然雕塑家的人体塑造也朝这个方向走。
古希腊人不仅创造出完美的人体雕像,哲学,戏剧和高等数学也发展得非常好。由此,引发了和谐理论的出现。
他们认为,公元前580年建造的雅典娜神庙的比例就反映了宇宙的和谐,而宇宙的和谐也必然让人体比例和谐。
到了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全盘接受了希腊人的这种观念,狂热崇拜体育天才。
但1885年在罗马出土的“休息的拳击手”雕像却是反例。
这座雕像制作于公元前325年,被后人誉为古罗马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雕塑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拳击手为赢得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伤痕累累的躯体,流血的鼻子,身上绽裂的伤口,面颊上的瘀伤……
剑桥大学学者玛丽.彼尔德说:古罗马人偏爱运动员取得胜利,但这座雕塑的细节却提示了残酷——胜利与失败紧密相连。所以,勾起了当时罗马人的极大不满,他们不接受这座雕像,说这是一件完全失败的作品。
哥伦比亚大学的艾斯特.帕兹托利教授的看法不同:其实,这位拳击手会赢的,因为古代没人会为失败者立像,只会朝他扔垃圾。
拳击手代表城邦作战,尽管遍体鳞伤,如此疲惫不堪,也会鼓起最后的勇气去战胜对手。
换句话说,是雕塑家的思考赋予了受伤的拳击手以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并让后人看到了这一点。
这座具有鲜活意向的力作,或受到赞叹,或引起争论。显示了公元前5世纪初的古希腊雕塑艺术迈过一道坎 ,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无论如何,都是在世界艺术史和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1.
美术家乔纳森说:伴随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希腊艺术消失了一段时间,又一次次在世界各地复苏。
它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佛教的造像艺术。传入阿富汗后,又影响了早期的伊斯兰艺术,在欧洲也曾多次复兴。
哈佛大学学者玛雅.雅桑诺夫同意这个观点: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为我们留下了古典雕塑形体美的典范,在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又被一次次重新发现。
“贝尔韦德尔的阿波罗” 的原作完成于公元前300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古希腊雕塑作品。
剑桥大学学者玛丽.彼尔德说:从16世纪初,“贝尔韦德尔的阿波罗”就矗立在梵蒂冈的贝尔韦德尔宫,淹没在众多的雕塑之中。之后,被德意志收藏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发现,才享誉全球。
温克尔曼是梵蒂冈的古代艺术品总监,也是当时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家。他学富五车,造诣精深,创造了一种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
他的美学理论概要为:美不是庸俗的模仿。美是单纯,是完善,是多样性的统一。其欣赏流程是,艺术作品,到直观感觉,到分析批评,到美学理论。
温克尔曼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画作、史诗等等艺术形式的评价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句话虽然简洁,却在全球范围内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英国哲学家美学史家鲍桑葵很是推崇温克尔曼:在他以前,美学很大程度上是诗学,即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温克尔曼的见解在席勒和歌德、黑格尔和谢林的心脑中是生了根的。
事实上,温克尔曼的理论对莱辛、赫尔德、荷尔德林、海涅和尼采等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说回“贝尔韦德尔的阿波罗”雕像。
温克尔曼在他的书中略微夸张地将“贝尔韦德尔的阿波罗”提到了超越艺术品的地步,认为这是高级文明的终极象征。
并赞叹“那种无以言表的美,衣饰的青春气息,手臂的柔软顺滑”,实在是幸存的最杰出的古代雕像,没有之一。
他预言“贝尔韦德尔的阿波罗”这个永恒的杰作将改变整个艺术世界。
温克尔曼成功地将自己的美学理论植入了当时西方对形体美的认识,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美学。
于是,古希腊、古罗马风格被传播到了欧洲和世界各地,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哈佛大学学者玛雅.雅桑诺夫说:这就是为什么,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拿破仑重建法兰西帝国,以及大英帝国的建筑都会以罗马帝国样式打造。由此影响了加尔各答的英国人,以及欧美地区的大众。由此,新古典主义美学占了上风,成为艺术权威。
所以,那些风靡一世又一世的欧美古典流派风格的固定范式,如家具造型,室内呈设,软硬装饰,雕塑绘画,教堂格调、建筑类别等等等等,原点就在温克尔曼这里,并由此出发。
13.
时代往前,温克尔曼倡导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再是深厚,还是遭到挑战。一时间被认为是权势强加给人们的观察方式,扭曲了大众审美。
1964年,墨西哥政府要建造一个博物馆,致力于重新发掘其古老的文化遗产,让本国的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进入世界伟大文明的行列。
墨西哥国家博物馆以前所未有的昂贵,在私人手里收购了前面提到的“奥尔梅克摔跤手”。
这件早期的奥尔梅克文物,被视为奥尔梅克文明中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收购后却被一些内行吐槽为赝品。
理由是雕刻使用的玄武岩不是当地产的,尺寸也有问题。从姿态、材质和比例来看,倒十分接近与古希腊、古罗马雕像。
这个实例说明,真正的原因是观察方式出了问题。观察者受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有了预设与成见。
现代人愈来愈频繁地诟病这种西方新古典主义美学的观察方式,难道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成就就一定代表了艺术的最高峰吗?它就不过时吗?
哈佛大学学者玛雅.雅桑诺夫对此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
一方面,她认为由于商业利益的强化,女性杂志封面充满了对类似古希腊古罗马年轻貌美和健美身材的崇拜。对女性美与男性美的狭隘理解达到了鼎盛。
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有魅力,审美标准是什么,构成美好形体的元素是什么,仍然有许多未经检验的假设。
14.
事实上,更多的艺术家放平了视线,在尽量清空预设与成见,对古典主义美学采取了了解,批判与吸收的态度。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黑人画家柯辛德.威利走遍了世界各地。
他探索殖民主义历史,观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寻找现代绘画与古典绘画之间的联系。
他从街头招募模特,让他们按照古典绘画中的人物摆姿势,引发灵感,然后创作出想要的理想画作。
他认为,现代形体艺术,应该汲取古典主义美学中的传统力量,并扬弃其中的糟粕,来构建新的美。并通过这种艺术的美,来间接回答现代人的有关地位、力量和形象等等问题。
由此,是不是可以说,古希腊人古罗马人走过的路,也是现代人走过的路,今古擦肩而过的边缘才是阐释文明的地方。
这个边缘就是联系,就是枢纽。
看,找到联系,找到枢纽,就找到了艺术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今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等文明成就和各种问题,自然就找到了古人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再进一步,今人也许就会在古人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激活自己,甚至掀开了生而为人的价值的底牌。
。。。
简言之,就会发现那条无比隐秘的文明进化之路。
写到这里自自然然地出现一行跑题的字:没准儿,今人和古人是一种镜像般的存在。
啊?!
吓一跳。
End/截图源自网络